详情

光州漫忆:心痛的镇潢桥——杨峰

原创文学 4706阅读
《花乡》文艺杂志
《花乡》文艺杂志Lv.10楼主+关注
2016-09-01 16:52 来自河南
光州漫忆:心痛的镇潢桥


  看过这个场景,不知你会作何感想?反 正我是每一次都感到心痛。曾经写过一段 话:“水退了,被扒的镇潢桥桥墩基部都露了 出来,过去有《河殇》这个片子,这算是《桥 殇》吗?还有那些被淹没在建筑群落中,慢慢 被蚕食的老建筑……心在痛,我们还有多少 历史可以让我们挥霍?我们又将怎样向后人 说起我们的无知与轻薄?”

  四百年啊,四百年的历史就这样仅存了 一个桥墩。该庆幸还有一个桥墩保留呢,还是悲伤这镇潢桥?这曾经是潢 川最有名,和铁旗杆、望河楼并 称城内三大名胜 古迹之一,让人 流连忘返的镇潢 桥……

图 2 是光绪《光州志》中留下绘图片:《双城镇潢》图。



  在顺治《光州志·桥梁》卷里是这样记载 镇潢桥的:“镇潢桥 在州治东,万历辛亥以 前,皆比舟横渡,曰浮桥,水涨则以扁舟济, 而沉水死者接踵。郡丞署州事 越应 宾 经始 修桥,知州陈锡爵继之,及州判陈伯龙悉心 采石鸠工,为长桥九空,每空皆可行舟。桥上 百货充积,民赖以生者甚众。”



  相信已经看过前面两篇 《光州漫忆》的 一定会记得,南宋宁宗庆元元年,知州梁季的泌创筑光州城。“周回九里十三步,高一丈,濠深七尺,门四,中贯小黄河,城分南北,时 尚土城。”也就是说,在此时,光州城池才由 小潢河以南发展到小潢河以北的部分地区。 这时似乎有了过河向北交通的需要。“明正 德六年,兵燹城陷。七年,知州李镗用砖石重 修两城。辟北城五门,西关属城内;南城六 门,上各建楼。”正是在这时,光州城才形成 今天一水隔两城的框架。也就是从这时起, 城市内的居民才对两城之间的交通有了更 迫切的需要。而光州城最终从一“方形”土城 变成一水隔两城的“吕”字形布局,也是和发 生在宋庆元中因“形家言”而引小潢河穿城 工程是分不开的,在这之前,今天穿城而过 的小潢河也仅仅是:“一支流小沟”。

  知道了这些,再对照顺治、乾隆和光绪 三部《光州志》地记载,可以十分清晰地了解 镇潢桥建设,以及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全过 程。



  1986 年《漫话潢川》一书中杨履选、李 长淮二位写的《镇潢桥》一文则比较通俗地 介绍了镇潢桥的历史:

  镇潢桥原名光州大桥,初建北宋时期。 当时的架桥方法,由“编舟为桥”的舟桥,发 展到“架竹为桥”的竹桥。歌颂舟桥的诗曰: “两城商贾万家声,载酒当歌桥落成;共讶横 舟浮野渡,犹如彩鹤结鸥盟”。歌颂竹桥的诗 曰:“何人望洋兴叹声?今日中流自在行。闻 言竹桥曾渡蚁,果能舟楫济苍生”。

  光州大桥,由舟桥、竹桥发展到石墩木 板桥,取名“镇潢桥”,是在明成化十九年(公 元 1483 年)。小潢河在历史上多次泛滥成 灾。小潢河两岸的南北二城(尤其是地势低洼的南城)屡次遭受洪水威胁。当时的诗人 有诗叹曰:“潢水汤汤浮两城,吞南噬北失年 庚;春汛千尺生白浪,黎民百姓饱长鲸!”因 此,明成化十九年的光州知州钱铖,组织民 工修建镇潢桥。镇者,治也。镇潢者,治潢水 泛滥之意也。明万历三十一年 (公元 1603年),光州知州陈锡爵,组织民工“抹石磊磊”,加宽桥墩。当时的“弋阳道中”运石的民 夫川流不息。真乃“石子船头磊磊,溪流枕上 潺潺”(明陆土邦诗句)。加宽后的桥墩上布 满饭店小铺,二面皆有。解放前夕,大桥二面 仍有小摊小店。潢川有句歇后语叫:“大桥上 的稀饭———现成的”。这就是形容镇潢桥上 的买卖十分兴隆。清康熙年间 (公元 1711年),因潢水泛滥,桥南被冲倒五个桥墩,往来阻绝,民怨载道。时光州知州刘学礼“集绅 士耆老而谋之”,趁“终岁间无大雨,河平沙 涨,中流可涉,而人得施其力”的时机,竭力 修复。乾隆六年(公元 1741 年),桥北三墩忽 陷落,又经修补。乾隆二十三年(公元 1758 年),知州吴一嵩,组织民工将桥址向西移数 十丈,即南起凝安门,北接大顺门,建成至今二百余年的镇潢桥。桥北第一墩上铸造铁牛一头,以示“铁牛一声吼,洪水低下头”之意。

  由此可见,我们今天所说的镇潢桥,原 在现址东数十丈。镇潢桥的历史如果将元泰 定年间王家奴在北城清晏门前所建镇淮桥 和明成化十九年钱铖所建跨潢桥历史算上, 已 将 近 700 年 ; 如 果 仅 以 万 历 三 十 一年 (1603 年) 陈锡爵始建镇潢桥开始计算,距今已是 413 年;而迁址到现在的位置,也有258 年。孟俊《弋阳郡赋》中说:“石虹横津, 九水分流。舟行梁下,如岩之幽。”四百年间, 不管中间发生了怎么样的修整或迁址,八墩九孔的这一形制是一直没有改变的。


  图8是美国传教士黎立德 1913 年刚刚 来到潢川时拍摄的,背景正是镇潢桥。这在留存下来的,最早的一张含有镇潢桥的 老照片了。看这张 1913 年的老照片,可以想 象潢川的过去会有多么地繁荣———河边有 驳岸,驳岸上又有二层的小楼房,而河边停 靠的十几艘运货的帆船,桅杆直刺蓝天,桅 杆的高度远远超过驳岸和驳岸上二层小楼加起来的高度。可以想见当时商船之大、商 贸之发达。而图 9 是 1922 年一本基督新教 统计资料书中留下的,更是以数字直观的告 诉我们,当时潢川是河南省仅次于开封、周 口的第三大城市。其时潢川城人口 10 万,而 那时候信阳的人口仅仅只是 3 万!

  话说远了,再收回到镇潢桥。镇潢桥在1966 年之前,一直是“石墩木板桥。在最近 几十年里,有记载可查的有,1938 年,潢川 “沦陷”时,日本鬼子放火烧毁了镇潢桥。桥 二面的商店饭铺皆付之一炬。1947 年,刘邓 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某排为掩护主 力撤退,也曾放火烧毁过桥板。解放后,人民 政府立即用钢轨、松板铺设桥面,并加修木 制栏杆。在 1966 年趁天旱易于动工之际,又 重新返修了镇潢桥,除加高桥墩,巩固基础 外,增设消力设备,桥板全部改为混凝土,桥 二 面 全部换为 钢 筋 水 泥 栏杆。此时的 镇潢桥东边, 已 经有 了 于 1956 年 新 建了 现代 交 通大桥,潢川人俗称“新大桥”。




  透过图 10,我们可以看到解放前桥面 上的热闹与繁华。而图 11 正是 1947 年刘邓 大军解放潢川后,在镇潢桥桥面上站岗的老 照片。桥面木板铺设与栏杆一目了然。而图 12 反映的正是解放后,人民政府重新铺设桥面并加修了木制栏杆的镇潢桥。图 13 是镇潢桥和东边的“新大桥”照片。图 14 就是 曾经被誉为“最美”的一张老照片。反映的是 镇潢桥和小潢河北岸望河楼一带的景致。图 15 是从南往北看镇潢桥照片,图 16 是从北 往南看镇潢桥。图 17 恰似“最美”的一张老 照片彩色版。

  1992 年 2 月 23 日,《中国文物报》报道了河南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对省内 160 多 座古桥的调查,镇潢桥以 103 米的长度名列 河南省古石桥之首。该桥除了桥北第一墩上 铸有镇河铁牛一头外,在西侧南端第二桥墩 上,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曾竖立抗日阵亡将 士纪念碑,碑前塑有汪精卫夫妇跪像。该桥 还因“大桥支部”在潢川早期党史上占有它的历史地位的。至于和它相关的古代至现代 的名家留下的诗赋散文,更是很多,这个限 于篇幅就不做展开了。

  七百年的历史也好,四百年的历史也罢,这一切都截止到了 2003 年秋天。早在 1997 年 5 月 6 日,潢川县建设局《建议与提 案回复》“关于对县八届政协六次会议委员 第 43 号、第 102 号提案的答复”中称:“关于 总体规划中老潢桥要拆除的问题,主要考虑 潢河的防洪……为了解决文物保护,设想将 文物古迹适当移址……这样做即达到了防 洪的目的,又保护了文物。”

  2003 年 7 月 18 日,《大河报》 刊登了《镇潢桥,去留两为难》一文;9 月 21 日《信 阳日报》刊登了秦英凯的《镇潢桥祭》一文; 当年秋,小潢河上机器轰鸣,镇潢桥彻底结 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仅仅留下一个桥墩静静 的旁观着这小潢河两岸的变化……事实上,这个 变 化 已 经 于 头 一年的 秋 天 就 开 始 了———2002 年秋天,潢川开始对城镇小潢 河两岸开始了大规模的拆迁治理和筹建沿 岸景观带。

  又是十几年过去了,建设局回复的“解 决文物保护,设想将文物古迹适当移址”、 “既达到了防洪的目的,又保护了文物”早已 经没有了下文,只有这为数不多的老照片权 且寄托回忆吧。这正是:

镇潢桥四百年历史恍如一梦,

老照片一百年记录荣辱兴衰。

(作者系潢川县文史研究者、《花乡》杂志编辑)


喜欢此帖就给TA打赏~

感谢您的赏脸阅读

3
5
10
15
20

打赏后这些钱都会交给作者

您的城市币余额不足

可能感兴趣

没有任何回帖,回复抢沙发~
5 4
城市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