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距离1126公里!潢川县政协主席率队参加厦门市第六届陈元光文化论坛!

潢川资讯 12846阅读
sid37424161
sid37424161Lv.8楼主+关注
2019-12-02 14:31 来自河南
2019年11月30号,“第六届陈元光文化论坛”如期在厦门大学图书馆举行,潢川县政协主 席带队共4人前往。

此次论坛由厦门市社会科学院、厦门市社科联指导,厦门市陈元光学术研究会主办,潢川县(光州)根亲暨开漳圣王陈元光文化研究会、厦门大学历史系、厦门大学图书馆区域研究资料中心、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协办。



潢川县政协主 席涂白亮在论坛上发表演说,他介绍了河洛文化南传光州再南下福建的历程,以及潢川历史文化和陈氏之间的渊源,并表达了未来对陈元光文化研究的期望。


潢川县文史专家代表也分别发言,从不同角度论述陈元光文化与潢川(光州)的关系。同时,与会学者、专家从不同角度对陈元光研究提出很多新思路、新内容。



最后,潢川县政协主 席涂白亮向厦门大学图书馆赠送了《光州志》、《光州漫忆》、《2018年第五届陈元光文化论坛论文集》三种十二册书籍,同时厦大图书馆也颁发了入馆收藏证书。



陈元光是唐代高宗时的平蛮名将,后人尊称为“开漳圣王”,光州弋阳(今潢川县南城)人。据载,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年仅21岁的陈元光代其父陈政领兵,任怀化大将军(即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平定“蛮獠啸乱”,战功显赫。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被朝廷封为首任漳州刺史,并晋封为中郎将右鹰扬卫率府怀化大将军。他不仅在福建影响颇大,在南安县建有“威武陈王庙”春秋享祀,在台湾也颇受尊敬。

广济王祠新建效果图

广济王祠旧址



开漳圣王陈元光第四十三世裔孙陈振海先生题字


陈元光究竟是哪的人?事实胜于雄辩。据《光州志》记载:“陈鄷字有艺先世弋阳人......遂访弋阳旧地......”


众所周知,弋阳即现在的潢川县南城,北城乃春申。


近几年来,随着正本清源工作的深入,大量史料被发掘出来,足以证实陈元光籍贯为弋阳(潢川南城)人。越来越多的闽、台等地客人陆续前来潢川寻根。“闽台祖地,圣王故里”逐渐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以下为潢川县政协主 席在论坛上的发言全文,内容详实,有理有据。

陈氏是光州的骄傲,

光州更值得陈氏自豪

一、光州是河洛文化南传的节点 在中华文明肇始时期,“天下之中”的河洛一带,因夏商周三代奠基,河洛文化的繁盛而成为中原的心脏地带。随着民族融合以及文明扩展,逐渐向外蔓延。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摇篮文化,是中华民族核心文化,是炎黄文化之根。长期潜心研究中国先秦史以及炎黄文化的李绍连说:“河洛文化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性;以夏、商、周三代文化为主干,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以洛阳古都所凝聚的文化精华为核心,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性;以‘河洛郎’南迁为途径,把这一优秀文化传播到海内外,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辐射性。”

考察中华数千年的历史及人员的迁徙轨迹,光州正是“河洛郎”南迁的中转站,是河洛文化向外蔓延的一个重要节点和接棒者、延续者,由此形成的“光州文化”以“变夷用夏”似的浸润传播着中原文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然生活着、联系着海内外千家万户的百家姓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黄、蓼、息、蒋、番等被楚灭国的遗民从这里被迫南迁;黄歇亦从这里出发东去,开发江东吴地;秦始皇时又从这里强迁50万人至闽粤;反过来,西汉武帝两徙闽越民处居江淮间。这些都从客观上沟通了光州与江南及闽地的南北民徙路线。

到了两汉末年及三国、两晋,京畿一旦遭乱,河洛士族、百姓便逃徙而南。因这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又处于中原的南界,习俗相通,适合士族大家耕读生活,于是有人择居于此,有人歇息后继续南下。尤其唐代,因奉诏靖边和举义,从这里出发的陈元光及王潮领导的两次武装移民,奠定了光州作为闽台祖地的地位。宋元后,中原每遭战乱,这里的士民仍然南向迁徙。

南宋李昴英《学士林君墓志铭》记载“君讳植,字建之,谱系古汴名閲也。国朝南渡初,乃先世著作郎佐郎俛始徙其族浮光,绝复规菟裘,遂定居于闽之长溪。”可知林植家族原系开封世家。靖康之难,国朝南渡初年,其先世徙族于光州,后因为开封沦陷,光州又成为战争的前沿,遂举家迁居于闽地长溪。宋末诗人方回《送方岩夫四首》开篇:“河南徙歙徙浮光,逮徙莆田派愈长”。诗中的河南即指河洛一带,由河洛徙歙县、徙光州,而后又南徙莆田,同样反映了“河洛文化以”以“河洛郎”南迁为依托,中华文化不断南传的一个过程。






及至明清,闽地的光州后裔再徙台湾及海外,为台湾地区的开发和东南亚及海外社会的发展,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台湾中华河洛文化研究会廖俊杰理事长说:“姓氏的认同是维系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于不坠的核心价值”,他说:台湾的根亲文化,时间上应该从明清向前追溯到唐,地理上应该从福建向内地追溯到中原光州。他说:“光州是百家姓的故里。”

二、浮光陈氏与义门陈氏同出光州弋阳城 在中国,陈姓是大姓,以七千万的人口位居第五位;在海外,五千万的华人中,又有“陈林半天下”之称,庞大的家族使陈氏成为炎黄子孙中的望族。陈氏研究有个说法:“陈氏源于宛丘,望于光州、盛于颍川,南开闽漳,遍及全球。”陈氏的这个传播与发展轨迹正和河洛文化从河南北部的河洛一带,最终成为遍及中华的主流文化的传播路线是一致的。

陈氏中,有两支是值得大书特书的,那就是“浮光陈氏”与“义门陈氏”。今天,我们有很多证据表明,这两支陈氏,同源于光州弋阳城。

唐初泉、潮间“蛮獠啸乱”,光州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光州近万名将士,姓氏可考者87姓,入闽平乱。从669年至819年,陈氏祖孙六代前仆后继,继往开来150年,使闽南包括闽西、粤东等地从蛮獠啸乱之地变为“畿荒一德”,汉蛮和睦、安居乐业的“富庶之区”。漳州亦成为八闽名郡。平乱后的光州将士全部落籍不归,他们及其子孙,成为闽南漳州、泉州、龙岩和粤东一带的居民主体,其后裔于三、四百年前,又繁衍迁播于台湾和东南亚及海外各地,为台湾地区的开发和东南亚及海外社会的发展,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影响深远。浮光陈氏,因陈元光南开闽漳,成为陈氏走向世界的起点。

浮光陈氏源于东汉陈孟琏。乾隆三十五年《光州志·卷五十六·忠义列传·唐 陈元光》记载:“陈元光字廷炬,弋阳人……汉建武间,有祖名孟琏者为固始侯。薨葬于浮光山之麓,子孙因而留家焉。”由此记载,浮光山到底在什么地方,成为我们确定浮光陈氏原居住地的关键所在。

浮光陈氏、光州、弋阳,还有我们邻县光山的名字都来源于同一座山,这座山就是浮光山,又名弋山、濮公山。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淮水》篇记载:“淮水又东径浮光山北,亦曰扶光山,即弋阳山也。出名玉及黑石,堪为棋。其山俯映长淮,每有光辉。”《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七十六》中,也清楚地记载浮光山:“在光山县西北八十里,一名浮弋山,即弋阳山也。汉书地理志:弋阳县有弋山在西北……旧志谓之濮公山。”考察各种史籍,浮光山位于光州城的西北,是苏轼眼中的“东南第一峰”,是我们“光州十景”之首。“浮光”一词甚至一直就是我们光州或者弋阳的代名词。在近现代,潢川第一才子孙海波更是把“浮光山”等同于光州改名后的“潢川”。2017年3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濮公山史话》一书,作为一部权威的山志、史志,可以说为浮光山之争画上了句号。

理解了浮光山在哪里,就可以理解《光州志》中,“孟连薨葬浮光山之麓,子孙因而留家焉”,陈孟连的后裔定居潢川南城,就是浮光山南麓的“弋阳城”,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因为弋阳城就是因为在浮光山(弋山)之南而得名,并且在当时,弋阳是豫东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弋阳”与“光州”与“浮光山”与“浮光陈氏”之间的密切关系,也折射出陈元光这一支陈氏的原生活地就在“浮光山”南麓的弋阳城中。


早在1200年前的唐元和年间,进士、翰林学士、户部郎中、也是第一位任京官、又很有文采的福建漳浦人潘存实为陈元光五世孙陈则黉家乘作《开漳陈氏源流序》开篇即言:“则黉公,字子章,乃淮南光州之世家也。”早在南宋,文史学家、福建莆田人郑樵认为:“闽人称祖皆曰自光州固始来,实由王潮兄弟以固始之众,从王绪入闽,王审知因其众克定闽中,以桑梓故,独优固始人,故闽人至今言氏族者皆曰固始,其实滥谬。”而潘存实作此《源流序》的时间是870年,此时,王绪还是“寿州屠户”,直至十年后,唐广明元年(880年)十月,王绪方起事,才占寿州,又西行攻下光州。此时的福建人当然也不会“称祖皆曰‘光州固始’”。


义门陈与光州弋阳的渊源又是什么?在南北朝时,我们这边废“弋阳”之名改称“定城”时,江西的“葛阳”被改名为“弋阳”。更奇怪的是,江西这个弋阳县还有个别称:“定城”。


清康熙江西《弋阳县志》记载:“弋阳乃东汉侯国,隶汝南郡。魏晋六朝改置弋阳郡。今光州犹有弋阳山也……意或有迁民侨置之事……”。和这段历史相关的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时期。南朝作为汉族政权和东晋的延续,被奉为正统。考察两边的志书,以及葛剑雄的《中国移民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随着北魏南疆界的不断南移,我们的弋阳城成为战争的前沿,南朝宋、齐之时,分置了南北两个弋阳,随着战争的进展,北弋阳成为战争的废墟,政权及原住民随着侨置的“南弋阳”被迫不断地南移,直至渡过长江,被侨置在今江西弋阳一带。后来,北方越来越强大,因为有了南边侨置的弋阳城,北齐索性改北弋阳之名为定城,而回置无望被侨置江南的弋阳城只能变侨居为永久,“土断”于侨置地。因为这一段历史中,弋阳、定城二名变更互用,再加上两地间因侨置地的缘故,民间骨肉血脉亲情人员往来频繁,南弋阳,也就是今天的江西弋阳县,又有了“定城”的别称。


这一段侨置的渊源,也为后来的陈政、陈元光父子南下泉潮平定啸乱和义门陈氏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在南朝,南弋阳侨置之地葛阳属江州鄱阳郡,此时的鄱阳王为陈伯山,他是鄱阳最高统治者,也是实际上管理侨置“南弋阳”的最高长官。陈伯山是南朝陈世祖陈蒨第三子,是南陈开国帝王陈霸先的侄孙。据《台湾陈氏族谱》记载,陈霸先的堂兄弟陈霸汉,闻陈霸先废梁自立而“惧”,遂返河南光州司大宗。而此鄱阳王陈伯山就是在光州“司大宗”的陈霸汉、陈霸先堂兄弟的第三代。正是在他管理鄱阳郡时,原“弋阳城”被侨置在他的治下,并改原县名“葛阳”为“弋阳”。


今天有天下陈氏出义门之说。义门陈氏亦称江右陈氏、江州陈氏。是发源于江西德安车桥镇一个江右民系家族。据记载该家族从731年起,延续了332年不分家的历史,合居一处的家人达到3900多人,和谐相处,井井有条而名震天下。义门陈氏发源的这个“德安县”在三国、晋、南朝时叫“历陵县”,亦属鄱阳郡,即同属鄱阳王陈伯山管辖。鄱阳郡中,陈氏的繁盛,肯定和光州后裔开创的陈国以及陈伯山任鄱阳王后枝叶繁茂有关,这里面当然也有跟随原弋阳城被侨置到江南的弋阳陈氏。这也和大到中华文化的传播、小到陈氏的南向发展的路径相一致。


义门陈氏与浮光陈氏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与渊源呢?《台湾陈氏族谱》记载有陈霸汉寓居光州间生子果仁;果仁生子克耕;克耕生子政。即陈元光父政、祖父克耕、曾祖果仁、高祖就是陈霸汉。而陈霸汉的堂兄陈霸汉是南朝陈国的开国帝王,陈霸先的侄孙陈伯山是鄱阳的最高统治者,而陈伯山又直接影响到鄱阳郡的弋阳侨置与义门陈氏先祖在鄱阳郡的发源。


三、陈氏是光州的骄傲,光州更值得陈氏自豪 民国后,1913年全国性的废州府设县治,光州更名为潢川,潢川是个新名,但潢川这块土地却承载着四千年的悠久历史。这里古为黄国,是中华黄姓发源地。公元前648年,楚灭黄,黄地入楚。西汉初置弋阳县,三国时为弋阳郡,唐改为光州。清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领光山、固始、息县、商城4县。民国设河南第九行政公署,辖固始、商城等七县。1952年,潢川及其辖县一起被并入信阳地区。

潢川最早出现的城池距今已4000余年,黄国故城在今城西约6公里,是河南省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春秋时期诸侯国都城。城址呈长方形,城墙周长6720米。城门遗迹3处,城墙系夯土筑成。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我们说的弋阳古城,即潢川县南城。始建于西汉初年,比北城的历史早了近千年。后唐朱全忠曾以四十万军围攻,光州刺史柴再用严守备,城得免,可见城池之坚固。宋高宗绍兴十年,岳飞为河南北路招讨使,为抵御金人侵犯,亦令牛皋等在光州相度修城。今天潢川一水隔两城的格局始于南宋。1195年,光州知州梁季泌扩建州城,城市扩至今天北城的部分地区,当时还是一条小沙沟的小潢河始成为城市内河。

清初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曾写道:“光州襟带长淮,控扼颍蔡,自古戍守重地也。”但,光州更是人文荟萃之地。
春申君黄歇,战国四君子之一,凭一书而退强秦百万雄师。后领封于江东吴地,上海简称“申”,黄浦江之所以叫“黄”浦江,这都跟春申君黄歇有关;“竹林七贤”之一刘伶亦埋骨光州,留下光州十景之七的《伯伦古冢》任人凭吊;在大唐,光州弋阳人陈元光“变夷用夏到闽漳”,由此被尊为闽祖,开漳圣王。尔后对东北方用兵,直捣韩国,韩国武州遂改光州之名;及元,有赞美家乡“莫道楚乡风物陋,文章屈宋到如今”,被文宗皇帝赞为“中原硕儒唯祖常”的马祖常。延佑二年马祖常、马祖孝兄弟二人同时进士,更是传为千古佳话。与此类似的还有明时父子皆进士的刘绘、刘黄裳;明时州人张安仁仕至兵部尚书,熊翀为户部尚书,喻时、芦士杰为明清两位漕运总督。

在弋阳古城中心的南湖周边,不足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依湖而建的南海观音禅寺、清真寺、天主教堂、基督教堂、道教三义观五大宗教活动场所,今天依然活动兴盛,呈现出五教和睦、共生共荣的独特景象,己成为弋阳古城特有的文化符号。这也是古老光州悠久、辉煌且包容的历史、文化的象征。

明代,在光州城的镇潢桥南有一牌坊,上书“河洛重镇 吴楚上游”八字。这八个字既点出了光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也点出光州文化南北交融的特点——“河洛”是中原文化,“吴楚”是南方文化,光州,就是两种文化交汇融合之处,这里是河洛文化南传的节点和接棒者、延续者。“楚风豫韵”不正是今天我们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吗?兼容并包、兼收并蓄,有北方的厚重,又不失南方的轻巧,厚重而不笨倔,轻巧而不轻薄!这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文化底气。

光州的历史,弥远而悠久,光州的文化,辉煌且灿烂。光州,还是游子家乡的记忆,是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魂牵梦萦、永生难忘的故乡。今天,光州以陈氏为骄傲,光州更值得陈氏去自豪。

喜欢此帖就给TA打赏~

感谢您的赏脸阅读

3
5
10
15
20

打赏后这些钱都会交给作者

您的城市币余额不足

可能感兴趣

没有任何回帖,回复抢沙发~
176
城市通